• <li id="ss8ss"></li>
  • <li id="ss8ss"><tt id="ss8ss"></tt></li>
  • <tt id="ss8ss"></tt>
  • 把控好“火候”

    發布時間:2025-09-09 09:18:18 | 來源:人民日報 | 作者:林永芳 | 責任編輯:孫靈萱

    林永芳

    在福建武平朱家院子,遇到一名隨父母來參觀的少年。他指著墻上介紹朱熹的展板,問:“爸爸,朱熹是超人嗎?他為什么能讀這么多書,又寫這么多書,還‘涉及哲學、經學、史學、文學、樂律以至自然科學’這么多領域?”父親耐心解釋:“朱熹不是超人,他只是比一般人更用功、從中總結方法,所以發揮出了超乎常人的潛能?!?/p>

    聽罷,深有感觸。是的,人生皆苦短,如何才能以有生之年盡量做成一些于國于民于己有益的事業?

    《朱子語類·卷八》中,以煮物煎藥的火候比喻為學:“譬如煎藥:先猛火煎,教百沸大袞,直至涌坌出來,然后卻可以慢火養之?!薄敖裾Z學問,正如煮物相似,須爇猛火先煮,方用微火慢煮。若一向只用微火,何由得熟?”既講慢火之可用,又講猛火之不可或缺,相輔相成,才能有所成就。

    事實上,無論為學修身還是干事創業,人生處處都有這“火候”的智慧。萬事開頭難,所以初時須以“猛火煮”的強勁勢頭來攻堅破局,如同賴床者一躍而起,形成奮發之勢??扇魏问露疾豢赡芤货矶?,只有積累足夠的量變才能催生質變,光靠程咬金的三板斧難成大事業?!奥饻亍?,為的就是鞏固開局“猛火煮”的成果,提供綿綿不絕的后勁,長期堅持,久久為功。所以古人倡導“如雞抱卵、如龍養珠”的專注與耐心,在“猛火煮”的熱烈之后不急躁、不氣餒,堅定且從容地度過“慢火溫”的漫長寂寞,迎來瓜熟蒂落。

    明代名將戚繼光顯然深諳此理。為了訓練出一支足以抵御兇悍倭寇的新兵,他招募義烏礦工,讓他們每日苦練藤牌劈砍、鳥銃裝填,勤加驗收考核。在戚繼光流傳后世的《練兵實紀》中,記載著精細繁多的訓練考核條目,足以窺見戚家軍練兵的“猛火”,這才有了對陣倭寇的連戰連捷。之后戚繼光更歷數十年之功,以畢生心血不斷完善“鴛鴦陣”的協同能力,總結出藤牌、狼筅、長槍、短兵等協同作戰、互相援救的精妙陣法。此舉堪稱明軍史上最持久的戰術改進,以“猛火煮”的奮發而就、“慢火溫”的耐心堅忍,終于成就戚家軍的赫赫戰功。

    明朝的另一位名臣、科學家徐光啟,以攻堅之“猛火”,和利瑪竇共同完成了《幾何原本》(前6卷)的翻譯工作;又于江南水災缺糧之際大力推廣甘薯的種植,以緩解糧食緊張之局面。他摸索出以窖藏越冬保存薯苗的方法,在甘薯的種植、管理、繁育等方面總結經驗,實現了一個又一個技術突破。農作物生長的客觀規律,決定了農事研究沒有速成之道。徐光啟幾經寒暑,以“雞伏卵”之韌,成就“慢火溫”之功,突破了甘薯進入中國之后的種植緯度限制,使之種植面積大大擴展。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初心易得,始終難守。今天,人們身處快節奏的當代社會,浮躁、無耐心、不刻苦、難持久成為一種“流行病”。特別是一些蜜罐里泡大的人,要么急于求成,昨天播種今天就想看到碩果滿枝;要么三分鐘熱度,“一日曝十日寒”。他們面臨一個共同的問題:在最初的發奮之后,如何克服接踵而來的冗長、繁瑣、枯燥、艱辛?如何超越始于“一時興起”、止于“半途而廢”的魔咒,從眼前的艱難中看到堅守的意義?

    當你覺得很難堅持的時候,不妨看看戚繼光,看看徐光啟,看看居里夫人。從1898年底發現鐳元素,到1902年提煉出0.1克氯化鐳,再到1910年提煉出金屬鐳,居里夫人在無數坎坷艱辛中堅持了12年,這才催生勝利之果,成為第一個兩度獲得諾貝爾獎的人。

    這就是“猛火煮”加“慢火溫”的力量?;鸷蛘?,火力大小和時間長短也。有上好的原料,若火候不準不夠,菜肴不能入味、不熟甚至糊焦,何談美味大餐?人生亦如此。

    中文字幕网在线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