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ss8ss"></li>
  • <li id="ss8ss"><tt id="ss8ss"></tt></li>
  • <tt id="ss8ss"></tt>
  • 碧草丹心星月長明 《綠色的火焰》新書發布

    發布時間:2025-09-04 08:49:17 | 來源:中新網 | 作者:高凱 | 責任編輯:孫靈萱

    中新網北京9月2日電 (記者 高凱)“碧草丹心,星月長明——《綠色的火焰》新書發布會”日前于北京和昆明兩座城市同步進行。

    全景式反映抗日戰爭時期大后方文化抗戰全貌的非虛構作品《綠色的火焰》是作家張慶國的新作,記錄了在河山破碎的背景下,中國的文化人如何存留中華文化的星星之火。通過跨越十五省二十五地的尋訪,勾勒出張元濟、梁思成、穆旦、冼星海等文化巨匠為往圣繼絕學、以我血薦軒轅,守護中華文明火種的自覺意識,展現了戰時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偉力與文化擔當。

    《綠色的火焰》新書發布。主辦方供圖

    當日在北京會場,張慶國、中國作協文學理論批評委員會副主任梁鴻鷹、《小說選刊》副主編顧建平、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總編輯韓敬群圍繞新書展開探討。

    張慶國表示,為了創作這部非虛構作品,他進行了大量的前期準備。其中包括找到現居昆明的抗戰史專家齊春風進行采訪,此外,考慮到這本非虛構作品中需要多處關于人物性格、行為以及生活細節的描寫,他還對三十多本人物傳記進行了長時間的閱讀和學習。韓敬群介紹,張慶國為了這部作品親身走過十五省,二十五個地方,為寫作付出了巨大辛勞。

    關于《綠色的火焰》以及非虛構作品的寫作,梁鴻鷹認為,張慶國此次寫作手法的豐富多樣避免了紀實作品的平鋪直敘,通過意象隱喻、多重視角、微觀考古與時空折疊等藝術手法,打破線性敘事局限,讓抗戰時期與當代形成對話,不同身份的聲音編織成合唱,將散落的歷史碎片連綴為立體畫卷。

    顧建平表示,《綠色的火焰》現場感極強,這離不開作者走訪了十五省、二十五地的實證精神。這部作品中一直有“我”的存在,這是“我”親見親聞的,“我”將歷史和現實結合起來。歷史與現實發生了聯接,成了活著的歷史。

    “山河破碎,文明仍在延續,炮火連天,人類的文化活動仍然存在。有人在戰壕里寫作,有人在炸塌的劇場唱歌。任何時刻,人類的文化活動都不會終止,后人應該追溯這些偉大的經歷?!睆垜c國在《綠色的火焰》的跋中寫下這段話,既源于對歷史的敬畏,也來自記錄歷史的責任。(完)

    中文字幕网在线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