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ss8ss"></li>
  • <li id="ss8ss"><tt id="ss8ss"></tt></li>
  • <tt id="ss8ss"></tt>
  • 一脈書香鑒古今——讀《中國古代讀書故事》

    發布時間:2025-08-29 09:01:34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陳凱 | 責任編輯:孫靈萱

    作者:陳凱(內蒙古師范大學文學院特約研究員)

    “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敝腥A民族自古崇尚讀書。閱讀不僅滋養個體的心靈,也促進民族精神的發育。對于讀書的重視,不僅構建了中國人崇德向善、親仁明禮的品格,也鑄就了中華民族重視文教、和合大同的文明底色。推進全民閱讀,建設書香中國,已成為當下共識。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作品關注閱讀本身,聚焦為什么讀書、讀什么書、怎么讀書。

    出版人吳尚之的新書《中國古代讀書故事》(團結出版社),就是一本聚焦如何讀書的書。該書從《二十四史》《清史稿》等65種典籍中系統梳理出歷代讀書故事共80則,除細致講述人物生平、讀書故事外,還著重提煉古代先賢修身重德、志存高遠、勤奮刻苦的讀書精神,以期對當下讀者有所啟迪。

    書中的讀書故事,既有“鑿壁偷光”“囊螢映雪”等婦孺皆知的典故,也有一些對讀者而言相對陌生卻富有啟示的故事。比如,出自裴松之注《三國志·魏書》的“邴原泣學”。邴原幼時喪父,見鄰舍孩童入學,因家貧不能從,竟在路邊“號泣不止”,私塾先生問其故,他回答:“欲學無資,故悲?!毕壬衅渲?,收他為徒。后來邴原刻苦讀書,終成魏晉名儒。再如,出自黃宗羲《南雷詩文集》的“賣雞市書”——明代賢士楊士奇家道貧寒,但愛書成癖,他想購得一本《史略》,苦于囊中羞澀,就把家里正下蛋的母雞賣了,湊足銀兩,將自己心儀的書買回了家。這類故事映照出古代讀書人“雖貧而志不輟”的向學之心。

    筆者以為,作者的整理絕非簡單的史料匯編,而是對經典的現代重構。作者用讀者容易接受的語言,對古籍中的故事進行完整、準確的當代闡釋,同時,對主人公生平進行精當的評介,使人物的歷史貢獻與讀書行為形成互文,增強了故事的敘事張力,讓讀者可一窺古代圣賢的風采。

    這部作品通過歷史軸線式的敘事,呈現了中華閱讀傳統的延續性。每一個讀書故事,都是一顆閃亮的文化明珠。這些故事上及先秦,下迄明清,把它們連綴起來,就是中國古代閱讀史乃至文化史的縮影。讀書傳統的薪火相繼,生動解讀了何為中華文脈的川流不息。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綿延不斷且以國家形態發展至今的偉大文明,歷代先哲的思想主張、哲學思想就保存在古代典籍之中。正是因為一代又一代先賢刻苦讀書,才讓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文化代有傳承。典籍在,文化便在。讀書人的“記憶”,就是文明的“備份”。他們讀書治學,立心立言,苦心著述,也推進著古代學術不斷邁向新的高度,使中華文脈不斷發展壯大。例如,朱熹問天苦讀,終成理學大家,撰寫的《四書章句集注》成為儒家治學門徑。再如,李白磨杵成針,留下了光耀大唐的豪邁詩篇。又如,李密掛《漢書》于牛角,且行且讀。湖湘一脈的齊白石曾有一方“吾幼掛書牛角”的印章,想來既是對自己少時讀書生活的追憶,也有對先賢李密苦讀的禮贊吧。

    這部作品中蘊含的讀書智慧,對破解現代閱讀困境亦具有啟示意義。今天,伴隨著現代出版業的蓬勃發展,我們的閱讀資源較古人而言更加豐富、閱讀渠道更加多元,但深度閱讀卻變得稀缺。書中跨越時空的讀書方法與哲學思考,能為當下閱讀存在的難題開出一劑良方。比如,關于為何讀書,如書中所述,陸九淵問“天地何所窮際”,朱熹問“天之上何物”,對世界的興趣與思考給了他們讀書與治學的動力。關于如何實現知行合一,書中舉例,顧炎武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既讀有字之書,更讀無字之書,將書本知識與社會實踐相互印證。關于終身學習,書中記載,清代理學家李光地“筆耕不輟、老而彌篤”,即便到了晚年,也從未懈怠,告訴我們讀書是終身之事。關于克服困難,“瞽者勤學”尤讓人動容——唐汝詢5歲目盲,卻堅持和父親兄長學習,更通過口述著有《唐詩解》,凸顯了意志的巨大力量。

    《中國古代讀書故事》為讀者呈現了一幅閱讀文化的生動畫卷。翻開這本書,定能從古人的讀書智慧中得到關于閱讀的啟示。須知,阻礙我們閱讀的從來不是外部條件,而是內心是否有閱讀的濃厚興趣、向學的堅定意志。

    中文字幕网在线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