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漫畫家方成的一生
發布時間:2025-08-14 09:18:30 |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作者:姜彤 | 責任編輯:孫靈萱姜彤
漫畫,以風趣幽默、針砭時弊、伸張正義的特征,成為讀者和大眾喜聞樂見的畫種,歷來被各報刊所重視。有人說,漫畫是改革開放時期備受矚目的藝術形式,一方面它深入思考社會現實,另一方面以形象鮮明、主題深刻、短小精悍見長,給讀者廣闊的想象空間和獨特的審美享受。而方成,就是在這一時期保持旺盛生命力和創作狀態的漫畫家。
張瑞田的《方成評傳》(廣東人民出版社),較為翔實地展現了漫畫家、雜文家方成平凡而又豐富的人生。方成是廣東中山人,生于北京,1935年曾參加“一二·九”運動。1936年夏天,方成考入武漢大學化學系,在校期間開始發表漫畫作品。彼時,日寇侵華,武漢淪陷,方成到香港避難,見到《大公報》《星島日報》《西風》等報刊,被上面的漫畫深深吸引。后來,武漢大學遷到四川,方成回學校繼續讀書,畢業后工作兩年就辭職去了上海,之后便以畫漫畫為生。為此,張瑞田在書中寫道:“方成到上海闖蕩,用今天的話來講,他就是‘滬漂’,沒有工作保障,沒有資金支持,更沒有社會資源加持,到上海,憑的是自信、青春、才華與夢想。其實,對一個不安于現狀的人來講,自信、青春,才華與夢想,比什么都重要。他是廣東中山人,他的基因就有‘詩和遠方’。上海,就是方成的‘詩和遠方’?!?/p>
方成,著名漫畫家、雜文家。能畫能文者不多見,方成是其中之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在香港從事漫畫創作的方成與一大批文化人回到北京,于1949年9月30日進入《新民報》工作,后得到時任人民日報社美術組組長華君武的賞識,于1951年到人民日報社工作,成為新中國的專業漫畫家。書中,張瑞田對方成在20世紀50年代的漫畫創作進行了梳理,那些配合國內外新聞的漫畫作品,以巧妙的構思、新穎的手法、別致的構圖,吸引了眾多讀者。方成非常注重漫畫的評議性,對其有深入的思考,他還經常寫打油詩,用文字表達思想。有時,方成覺得一幅漫畫不足以表達他對現實的思考,就會提筆作文,用雜文的形式闡發一己之見。比如形式新穎的雜文《過堂》就是一個代表,在《人民日報》刊發后,反響強烈,方成也因此有了雜文家的聲譽。
20世紀50年代是方成漫畫創作的新時期,《人民日報》上屢屢有他的漫畫發表。同時,應其他報刊之約,他還創作一些輕松、幽默的漫畫小品,既點綴報刊版面,也點綴讀者生活。
改革開放觸動了方成。1978年,對于方成來說有著格外的意義。他到《人民日報》工作了近三十個春秋,自己也到了耳順之年,全國第四屆文代會結束后,方成請了三個月的創作假,畫了百余幅作品,并于1980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方成漫畫展”,成為新中國成立后,首位舉辦漫畫個展的漫畫家。這些作品中就包括刊于1980年8月21日《人民日報》頭版的《武大郎開店》。這幅漫畫巧妙借用《水滸傳》中的武大郎形象,借古諷今,批評了嫉賢妒能的現象。書中,張瑞田深有感觸地寫道:雖然《武大郎開店》占據了《人民日報》的一角,其實,它占據了一個時代的空間……改革的動力來自人才,這是黨和國家向全社會發出的強勁信號。
方成是一個立體的人,他有兩支筆,一支筆畫畫,一支筆寫作。張瑞田對方成的雜文寫作和對幽默理論的研究也格外關注,他在書中認為,漫畫諷刺、幽默,雜文辛辣、尖銳,二者有著內在的美學關聯,方成將漫畫、雜文置于幽默理論的框架之內,尋找它們之間的對接點和融通處。方成與侯寶林是忘年交,他曾多次與侯寶林交流幽默理論,注意挖掘相聲藝術的豐富內涵,強化幽默理論的學術基礎。用心體會可以發現,方成的文章借助了一些漫畫的創作手法,詼諧而生動,在開心一笑之余給人深刻的人生感悟。張瑞田在書中對漫畫與雜文的功能,方成創作的心理趨勢,方成漫畫、雜文的歷史意義與時代價值等,都細致地進行了討論和分析。
作為傳記作家,張瑞田十分重視傳記的真實性,他沒有對方成進行主觀的拔高,而是借助史料,采訪有關人士,精研方成的漫畫和文學作品,讓讀者看到一個完整的方成,一個有血有肉的方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