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學家與中國文化》:十二面棱鏡下的文明互鑒
發布時間:2025-08-05 08:51:43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劉丹陽 | 責任編輯:李昭在全球化與本土文化交織的時代,張生珍教授主編的《漢學家與中國文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4年7月)以獨特視角,展現了中國文化世界性傳播的圖景。該書聚焦十二位非華裔漢學家,從英國翟理斯到荷蘭柯雷,跨越三個世紀,編織出“中國文化全球旅行的多維圖譜”。在文明交流互鑒日益重要的當下,本書既是漢學學術史的梳理,也是對中國文化世界影響力的深度檢閱。
超越二元:跨文化交流的理論自覺
本書立意首先體現在摒棄了“中西二元對立”的框架。其構建的十二位漢學家譜系(覆蓋歐、美、東亞,橫跨多學科),本身就是對漢學多樣性、復雜性與歷史流變性的體認。章節設計(生平、漢學之路、成就、研究、論爭)不僅呈現學術軌跡,更剖析學者理解中國的路徑與跨文化闡釋的張力,為后續研究奠定基礎。其次,本書在肯定貢獻的同時,也注意“時代局限性和文化差異”。例如,對顧彬“垃圾論”爭議的討論置于文化差異與學術批評框架下,體現辯證立場。從翟理斯編纂首部《漢英詞典》、撰寫《中國文學史》,到宇文所安解讀唐詩,再到卜正民在全球史框架下研究明代商業文化,本書生動印證了張西平教授(2024)的觀點:中國學問已成為“世界性學問”。
范式突破:個案深描的演進與映照
本書選取的十二位重量級漢學家,其學術生涯是理解中國文明的棱鏡。個案研究不限于生平鋪陳或成果羅列,而是深挖每位學者的“方法論創新”與“視角獨特性”,揭示不同歷史時期、文化背景下“中國認知”的建構、詮釋與傳播,對當代漢學研究及“講好中國故事”提供范式啟示。首先,科技史(李約瑟,第四章):聚焦“李約瑟難題”的革命性意義——挑戰“西方中心論”科學史觀。其基于實證的比較研究,重構了中國古代科技成就及其世界貢獻,奠定了科學史全球多元敘事的方法論基礎。其次,藝術史(喜仁龍,第二章;蘇立文,第六章):喜仁龍擺脫“東方主義”,探索中國藝術內在美學邏輯與哲學根源。蘇立文從“旁觀者”到“親歷者”,融入20世紀中國藝術現場,但自覺其“西方人的眼光”(107)。兩人實踐表明:有效藝術傳播需深入文化肌理,超越差異,尋找共通審美與人文價值,建立理解與尊重。第三,文學研究(顧彬,第九章;宇文所安,第十章):顧彬對中國古典與當代文學的不同態度,體現“他者”價值:深入內核的同時保持批判性距離。宇文所安跳出線性文學史,通過文本細讀聚焦主題意象,概括古典文學“非虛構傳統”,揭示唐詩的宇宙觀與生命意識,為西方讀者打開新窗口。最后,全球史(卜正民,第十一章):將明代置于早期全球化貿易網絡,關注普通眾生,打破傳統框架,考察“國家與商業、商品流通與人類生活、士紳與商人、消費與生產的關系”(183)。他的著作通過追蹤物品(絲綢、白銀、瓷器、帽子)全球流通,呈現明代與世界的深層次互動。這種“全球關聯視角”更新了國際學界對明代的認知,為中國史及全球史書寫提供新范式。
互鑒之鏡:漢學研究的意義與啟示
本書個案深描的意義遠超單向知識傳遞,為跨文化研究提供三重核心價值:第一,提供多元方法論鏡鑒:如卜正民融合“物質流通”與“全球關聯”;李約瑟運用跨文明比較;宇文所安創新解讀經典路徑,構成突破學科疆界的工具箱。第二,揭示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策略:李約瑟確立中國科技文明主體性,挑戰認知霸權;喜仁龍闡釋中國藝術精神,蘇立文深度共情,二者穿透表象凝練共鳴;顧彬既辯證運用“他者”視角,又能保持批判性距離;宇文所安的意象重組,創新敘事激活經典;卜正民證明中國是全球化主動參與者,運用全球脈絡定位中國角色。第三,彰顯中國文化內在豐富性與歷史動態性:漢學家呈現的是充滿張力的活態文明,李約瑟的科技榮光與卜正民的商業流動拼合古代圖景;喜仁龍的美學體系與顧彬的文學批判折射傳統與現代對話。漢學研究本身即證明中國文化的生命力與吸引力。
邁向新篇:文明對話的時代價值
在“一帶一路”推進、文明交流互鑒成為時代命題的今天,本書的出版意義深遠。書中對柯雷(第十二章)的描繪具代表性:他堅持“田野調查”與“文本細讀”并進,深入中國詩歌現場三十余年,收集一手資料、訪談詩人,將先鋒詩歌轉化為深度研究,打破傳統漢學局限,建立“局內人”紐帶。
當前漢學研究處于轉型期,傳統漢學與中國研究融合,范式轉向全球視野下的跨學科探索??吕椎摹拔谋尽Z境—原文本”三重維度將詩歌作為觀察中國社會的鏡子;卜正民以“一頂帽子”串聯全球貿易網絡。二者證明:中國故事須置于全球網絡與本地實踐交叉點敘述,結合微觀深描與宏觀聯接。
《漢學家與中國文化》不僅總結過去,更展望未來。中國文化的世界傳播,不僅需知識輸出,更需漢學家建造“橋梁”——以學術為舟,抵達文明互鑒的彼岸。張生珍團隊呈現了漢學作為“世界性學問”的豐富圖景,這種努力顯得彌足珍貴。中國文化在與世界互動中生生不息,世界對中國的理解亦是創造性轉化過程。真正的文化自信源于包容詮釋與開放創造,本書傳遞了這份自信,為開啟文明對話新篇提供關鍵啟迪。
作者簡介:劉丹陽,廣西師范大學研究生;主要研究領域為英語文學、翻譯研究、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