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哲思之光照亮少年成長之路
發布時間:2025-07-07 16:47:12 |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作者:李馨 | 責任編輯:孫靈萱李馨
在燦若星河的中國古代哲學家中,莊子是十分特別的一位。魯迅評價莊子之文“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毙W奇警的思想寄寓于汪洋恣肆的文辭,莊子留給后世的既是思想高峰,又是文學富礦。但是,莊子并不容易接近。奇崛的想象、深邃的思想和時隔千年后愈顯晦澀的文辭,都容易使今天的少年產生“望洋興嘆”之感。
陳曦的《少年逍遙游》(中信出版集團)系列故事旨在幫助小讀者親近莊子,用哲思光芒照亮少年成長之路。這4部作品均以少年陳皮的視角進入莊子的奇幻世界“逍遙境”。在莊子引領下,陳皮仿佛回到《莊子》故事的“歷史現場”,暢游逍遙世界。在體悟莊子思想的過程中,陳皮的怯懦壓抑、焦躁不安和迷茫失措日漸消散,變得平和、堅定。跟隨陳皮的成長,讀者也得以觸摸莊子思想的精髓。
《大魚的翅膀》是系列故事第一部,以莊子寓言“鯤鵬之變”為原型,呈現少年陳皮如何在莊子指引下擺脫精神桎梏,重拾自在心情。小學三年級學生陳皮原本在鄉下太極村過著自在的生活,現在卻不得不搬到城里上學,生活的變動讓他無所適從。在一場夢中,陳皮和他幻想的好朋友呼嚕貓進入莊子的“逍遙世界”,目睹“小鯤”變為“大鵬”的奇異場景,并與莊子一起乘坐大魚的翅膀,扶搖直上九萬里。小大之變、魚化為鳥和高空飛行等打破常規的事件與行動,帶給陳皮應對變化的勇氣和力量,也讓他明白了逍遙游的核心:不只放松,不是躺平,而是“在追逐目標的路上心無旁騖”。
“莊周夢蝶”的故事構成莊子思想中最玄妙的部分,主體與客體、真實與夢境之間的模糊界限生發出濃厚詩意,也因此成為后世詩文的重要典故。第二部《追捕食夢貘》別開生面,圍繞這一典故展開“夢中夢”“局中局”。陳皮做了一場場努力掙扎卻仍被黑暗吞噬的噩夢,隨后發現呼嚕貓是構筑噩夢的始作俑者——莊子的蝴蝶被食夢貘吃掉了,呼嚕貓希望陳皮能借打敗噩夢的時機抓住食夢貘并拯救蝴蝶。知道真相后,已初步習得“齊物”之法的陳皮試著放空自己,自在幻化為多種形態,順利進入了莊子所在的無何有之鄉,并進入莊子夢境。陳皮化蝶與食夢貘大戰后,驀然了悟:無論是莊周夢蝶,還是蝶夢莊周,最重要的并非是作一種機械的、人為的區隔,而是領會那種放棄對立后自然生發的、物我兩忘的逍遙之境、美妙之感。由此,陳皮完成了最終的破局,掙脫了這場從頭到尾都是由自我心境導致的噩夢。
第三部《蝸角起風云》中,陳皮告別轉學之初的惶然與恐懼,逐漸步入正軌并取得好成績。但是,強烈的好勝心卻成為他新的困擾,也為他的噩夢提供了新“素材”。這次,莊子帶陳皮去“蝸角之爭”的現場觀戰,以解陳皮心靈之惑。當陳皮在遠處、高處看,才發現交戰雙方竟只是在蝸牛之角這樣大的地方纏斗。當大和小的外界比例逐漸失調,與世界相處的方式便指向內心:蝸角之爭自然不值,可誰能確信自己所爭的并非“蝸角”呢?擺脫“爭第一”的心態和打敗他人的欲望,才能盡情享受過程,收獲“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豁達與快樂。故事的開始和結束,陳皮在武術比賽中都是獲得平局,心態卻由不忿轉向平和。
“逍遙游”讓陳皮的“逍遙境界”不斷提升,他逐漸掙脫噩夢,睡眠變得沉穩安寧。然而,至親的離去卻是陳皮必須清醒面對的無奈現實。第四部《庖丁的秘法》中,莊子帶領陳皮向庖丁拜師學藝,既是習練庖丁解牛的“游刃有余”之法,更是修煉“順其自然”的處世之道?!皩:跫?,游于藝,可為道”,陳皮用自己習得的心靈技能去理解彌留之際的外公。在無言中,陳皮與外公達成了深入、痛切而又親密的對話,完成了這場漫長的告別。故事中,莊子用“肉體復歸自然而精神長存”之語安慰陳皮,但陳皮卻仍舊想哭。怎么辦?想哭就哭,這是莊子給陳皮的回答,更是作家給讀者的答案。這一意料之外的答案,是作者對莊子精神更為深層次的把握:哭與笑殊途同歸,歸于自然。
從《大魚的翅膀》到《庖丁的秘法》,莊子的答疑解惑讓陳皮成長,故事最后,陳皮終于意識到,無論是一直陪伴他出入“逍遙境”的“呼嚕貓”,還是“逍遙境”中衣袂飄飄的莊子,其實都是陳皮精神內生的幻象。野性、活潑、熱烈又天真的呼嚕貓,就像陪伴堂·吉訶德左右的桑丘,是陳皮的另一重人格,也是他生命的底色。在這個意義上,當陳皮陷入世事的困頓或精神的泥淖時,拯救他的其實是自己內在的生命能量。這樣的內生動力,是每個人都天生擁有的,只要學會內觀,順乎本心,人生便可以是一場逍遙游。
多年的教學經驗讓陳曦諳熟少年的心靈暗影,故能逼真描摹陳皮那些如臨深淵的夢境。作者豐富的童詩和散文寫作經驗則讓陳皮的故事活潑靈動,使鯤鵬展翅、庖丁解牛、莊周夢蝶、魚樂之辯、物我兩忘等故事如百川入海,渾然天成地融入陳皮的夢幻世界,讓莊子的深邃哲思得以顯影。
將《莊子》進行白話轉譯,絕非《少年逍遙游》的追求,這套書是陳曦在用自己全部的生活經驗、豐富的寫作經驗和深刻的生命體認,與莊子完成的一場時隔千年的心靈對話,希望它能照亮少年讀者的人生求索之路。
(作者單位:太原師范學院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