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時代,詩人如何重塑創作之路
發布時間:2025-07-03 09:12:12 | 來源:河北日報 | 作者:肖煜 張英皎 | 責任編輯:孫靈萱肖煜 張英皎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迅猛發展,詩歌創作正經歷前所未有的變革。面對人工智能生成的詩歌在形式、效率和語言技巧上的突破,詩人如何重塑創作之路?6月27日至6月29日,由省作協、中國作家網主辦的第三屆河北青年詩人筆會在邯鄲市廣平縣舉行,省內外專家學者及我省青年詩人代表圍繞人工智能時代詩歌創作與實踐展開探討,對詩歌的未來發展提出意見建議。
今年年初,深度求索橫空出世,它所展示出來的創作能力在文學界特別是詩歌界激起波瀾,引發了人們對文學創作本質的思考?!对娍犯敝骶幓艨∶髡J為,不同時代有不同媒介涌現,人和工具之間其實一直保持著對話關系。如今,人工智能對詩歌的沖擊并不是一個新話題,它只是換了一種形式。他說:“人工智能寫作給傳統刊物帶來了一定挑戰,文本原創是作者和編輯所看重的,人工智能創作的詩歌目前還不能算是原創。人和詩歌的相遇來自一種本質的精神需求,詩歌文本一定要由人來完成。在人工智能時代,詩人更需要進行自我對話、自我挑戰,年輕詩人可以通過人工智能來檢驗自己的寫作能力?!?/p>
面對人工智能寫作模型功能日益強大的現實,《詩歌月刊》主編何冰凌分享了辨別人工智能寫作的經驗:人工智能擅長偽造時間流逝感,“蟬蛻”“年輪”“老繭”等詞高頻率出現;對于本身包含復雜信息的詞,人工智能一般不做延伸和細節挖掘;人工智能多用帶有機械感、科幻感的詞語,尤其是新興行業的專業術語,把沒有內在聯系的東西強行糅合在一起;人工智能還喜歡用隨機的量詞。
如何提高辨識度,始終是詩人創作的核心命題之一。在人工智能迅猛發展的當下,這一議題突破了創作者之間的切磋范疇,上升為人類與人工智能在文學領域展開的獨特博弈。我省詩人大解認為,在人類與人工智能的博弈中,獨特的個人經歷是機器無法模仿的。他說:“我們要從生活中挖掘細節。細節構成的場景,包含著諸多詩性元素。詩歌創作要重視創新,用細節呈現代替詞語堆砌?!?/p>
在詩人郁蔥看來,寫詩就是寫人,寫對世界、對自然的感知。對于一個成熟詩人來說,有時書寫不在于運用技巧,而在于運用情緒。這無疑是人工智能難以做到的。
面對人工智能的挑戰,省作協副主席、河北師范大學教授李浩認為,文學應葆有始終不變的“質”。人工智能的出現,不應讓我們對詩歌的本質方向產生動搖?!皠撟髡邞^續在文本中強化對文學真知的探尋,繼續為個人的繆斯畫下獨特的面部表情。我們還要注意捕捉這個時代最有表征性、傾向性的事物,注意自我與它們的關系?!崩詈普f。
與會青年詩人也表達了各自的看法。獨孤赟認為,在人工智能重構創作邊界的時代語境里,詩人更需以自覺的創作意識,將個體生命深植于燕趙沃土的文化根系,讓詩歌成為聯結自我與大地的精神紐帶,在文字的阡陌間生長出朝向本源的深沉力量。陳赫表示,人工智能時代的來臨,可以倒逼詩人反省自身的創作,從而催人進步、令人警醒。人工智能沒有真情,所以永遠取代不了人類寫作。青年詩人仍需保持警惕,不能依賴人工智能進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