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ss8ss"></li>
  • <li id="ss8ss"><tt id="ss8ss"></tt></li>
  • <tt id="ss8ss"></tt>
  • 少年成長與時代變遷相互交融

    發布時間:2025-07-03 08:59:20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劉瀟萌 | 責任編輯:孫靈萱

    作者:劉瀟萌(沈陽師范大學國際教育學院講師)

    內蒙古作家許廷旺的小說《最后的木屋》(大象出版社2025年3月出版)以內蒙古罕山林場為寫作發生地,圍繞林場居民在搬遷中出現的種種現實境遇,通過三位少年的成長過程,充分展現了當代農村的生活狀貌和發展脈動,譜寫出動人的新山鄉巨變凱歌。

    少年成長與時代變遷相互交融

    《最后的木屋》插圖王凈凈繪

    小說通過主、輔兩條線索及第三人稱的敘事視角,描述了蘇全鄉長的搬遷動員工作。歷經半年,在蘇全等人的動員及勸說下,居民們終于同意搬遷。但到了約定的日子,少數住戶不見了,他只好四處尋找,故事情節由此展開。小說的輔線則圍繞蘇全的兒子蘇倫進行編織,同時也包括那些?“消失”住戶的孩子吳大勇、別佳等,他們的成長過程與主線層層交織又徐徐鋪陳。通過作品,我們可以清晰地認識到,鄉村社會中父輩與子輩的交往模式是一種牢固的情感羈絆,從而有效地復活了“木屋血脈”。

    由代際關系升騰而上的是作者盤活了禮俗鄉賢社會中的人際交往樣態。在作品中,“老騎兵”作為整個鄉鎮的“父輩代表”,他的態度也直接左右著林場居民搬遷的進度。他對于搬遷不經意作出的“好事,大好事”的判斷,讓很多猶豫不決的住戶“徹底打消了不想搬遷的想法”,為工作順利開展“掃清了大部分障礙”。當然,在小說中,也存在著諸多“謎團”,如“老騎兵”為何突然爽約,在同意搬遷后為何堅持最后離開,他尋找了大半輩子的心靈牧者“小蘇”與蘇倫一家有無關聯等,這些既環環相扣又跌宕起伏的情節在豐富文本內涵的同時,也讓故事情節的推進更加扣人心弦。圍繞“老騎兵”情節的穿針引線,兩條故事線索交錯前行,使村莊成為一汪活水,人們在這里循環流動,不斷奔向光明的未來。此外,《最后的木屋》故事層次的豐富性還在于,“老騎兵”的地位并不足以成為影響少年心靈成長的動因,真正撥動他們心弦的是他通過漫長的生命體驗所淬煉出的智慧與力量。他從狩獵者到巡山人的角色轉變,既是堅守亦是沉淀,這種“放下”的力量與勇氣撼動了少年們的心靈,也進一步推動少年們的拔節生長與破繭成蝶。

    在作品中,吳大勇這個人物形象耐人尋味,由此可見作者塑造人物的功力。他的父親吳奎擾亂搬遷、私自狩獵、砍伐倒賣樟木樹,劣跡斑斑,也因此與守護罕山林場的“老騎兵”產生了長久不可調和的矛盾。這些矛盾也構成推動故事走向高潮的沖突和引擎。父親吳奎慫恿吳大勇“懲罰”別佳,也就是“老騎兵”的孫子。透過種種細部的雕琢,作者寫出吳大勇的背后,是他在極力隱藏由破碎家庭帶來的自卑心理。事實上,他天生敏感,擁有強烈的同理心和洞察力,與生俱來的自省特質使他無法被父親的說教所蒙蔽。當他嘗試擺脫父親的控制時,自我意識開始驅使他主動探究世界,敞開心扉,奔向光明。這種覺醒和自信讓他最終獲得小伙伴們的肯定和欽佩,收獲了友誼。通過內在主體性的自我調適過程,他逐漸磨礪了自己的個性品格,實現了個人的成長。吳大勇這種充滿張力與動態化的成長型角色,緊扣兒童文學作品關注心理成長與情感演進的主題,富于教育性、比照性與啟發意義。

    恰切的語言表達是感知不同風格文學作品的第一枚紐扣。作為兒童文學作品,語言的“兒童性”顯得尤為重要。小說《最后的木屋》中,躍動著大量的擬聲詞、色彩詞和重疊詞,成為作者與兒童讀者進行審美溝通的特殊符號與情感紐帶。作者善用“砰砰”“咔咔”“踏踏”等簡潔風格的擬聲疊詞,來對寫作對象的情態進行白描。寥寥幾筆,干脆而活潑,精準地對接兒童認知世界的感官路徑。在色彩詞的選用上,作者將世間萬物的五彩斑斕“護送”到小讀者面前。就無色度的黑色而言,作者使用了“黑黢黢”“黑隆隆”“黑滾滾”“黑幽幽”“黑漆漆”等重疊詞,瞬間營造出神秘未知的陰郁氛圍,讓讀者更加直觀地感知到作者所要表現的人事風物的“溫度”。此外,作品中還出現了“乒乒乓乓”“密密匝匝”“哼哼唧唧”等形式的重疊詞,語言富有音韻美與節奏感,直觀而細膩地強化了故事表述的趣味性、具象性與交互性。

    總體上說,作者帶給兒童讀者的是一種多維的審美啟蒙?!蹲詈蟮哪疚荨返墓适轮骶€緊密圍繞“生態搬遷”漸次展開,指明整體搬遷的目的是生態保護。在敘述中,他多次提到“草地沙化”“無獵可打”“植被銳減”等生態失衡問題,這也是作者多年來始終擁有的敘述熱情與寫作動因所在?!袄向T兵”從狩獵人到巡山人帶來的升華,吳奎由偷獵者到護林員的頓悟,這些選擇折射出人們面對自然由“攻”轉換為“守”的過程,不僅實現了生命個體的精神升格,也引發讀者對生態倫理展開深度思辨。

    《最后的木屋》是一部少年成長與時代變遷相互交融的兒童文學作品,小說中細密地流淌著少年情誼,在草原的晨曦、少年的笑臉與時代的洪流之間,鋪展出一幅血脈交融、文化共生的壯美畫卷。作者并未著意對時代風貌、社會變革進行宏觀性深描,而是循序漸進地借由一個個“小人物”差異化的個體實踐,一步步匯集、流淌進“大歷史”枝藤盤繞的葉脈之中。個體生命的點點微光徐徐照亮了通往木屋的幽徑,而木屋背后所折射的精神隱喻則等待著讀者們親自去探尋。一如小說中所言,“那些或黃或紫或紅的樹葉異常鮮亮,展示出生命成熟的樣子”,“它們在保持特有顏色時,又悄然改變著其他顏色,渾然天成……”

    中文字幕网在线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