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育青少年的健全人格——讀《人格三要素》
發布時間:2025-06-20 09:13:15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孫振波 | 責任編輯:孫靈萱作者:孫振波(長春出版社編審)
近年來,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已成為全社會關注的議題,完善心理疾病篩查與干預的科學機制、構建正向引導的心理成長理論體系、為青少年搭建健康人格的成長階梯,正成為社會關注的方向。心理學家許金聲教授的《人格三要素》(長春出版社,2025年)一書,正是這一領域的創新之作。
書中提出,人格力的核心在于智慧力、情感力、意志力三者協調發展,他創造性地提出“挫折超越力”概念,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詢、社會心理服務提供可操作的框架。
人格心理學有五大人格特質理論、榮格心理類型學等諸多流派,但這些理論大多是靜態的人格分類,較少涉及人格如何成長與塑造。人格三要素論關注心理素質的動態發展,特別適用于青少年心理素質教育。
人格三要素中的智慧力決定青少年的認知模式、信息處理和加工能力,以及對世界的理解方式。青少年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智慧力的培養至關重要。如果智慧力不足,個體容易形成片面認知,甚至陷入極端思維。情感力影響個體的情緒調節能力、人際互動能力,以及面對挫折時的心理轉化能力。傳統心理學多關注挫折承受力,但人格三要素理論進一步提出了“挫折超越力”的概念,即個體不僅能承受打擊,而且能在挑戰中找到成長的契機。對青少年而言,情感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其情緒穩定性和人際關系的質量。意志力體現為堅持力、執行力及社會適應能力。人格并非天生固定,而是可以通過意志力的訓練不斷塑造。青少年若缺乏意志力,即便認知和情感能力良好,也可能因缺乏堅持力和執行力而難以實現成長目標。
人格三要素的協調發展,構成了健康人格的基石。一個學業優異(智慧力高)的學生,若情感力低下,則可能因心理壓力大而產生焦慮;如果意志力不足,則可能因拖延、缺乏執行力而無法實現既定的學業目標。因此,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應同時關注智慧力、情感力、意志力,而非單獨提升某一方面。
國家層面提出的心理健康戰略,正在推動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然而,當前的心理健康體系主要關注心理疾病篩查和危機干預,在關于青少年的心理成長模式方面尚有不足。人格三要素論的提出,在某種程度上有補白的意義。
如何在學校教育中培養人格力?首先,通過批判性思維訓練、信息甄別能力培養,可以幫助學生形成穩定的認知結構,減少偏激或極端思維。其次,開展情緒管理課程,提升青少年的共情能力、抗壓能力,可以避免因情緒失控導致沖動行為或社交困境。第三,通過行動導向的訓練(如目標設定、時間管理、責任感培養等),可以有效提高青少年的執行力,讓心理成長轉化為現實行動。
人格三要素論嵌入家庭教育,是實踐中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F代家庭教育往往片面甚至過度強調智育,而忽視孩子的情感力和意志力培養。實際上,如果孩子缺乏意志力,即使學習成績好,也難以在社會上有大發展。為此,父母可以運用人格三要素的理念,在家庭環境中為孩子提供完整的人格培養支持。例如,在孩子遭受挫折或者失敗時,家長不僅要幫助其接受失?。ù煺鄢惺芰Γ?,更要引導其思考失敗的意義,讓其在失敗中找到成長契機(挫折超越力)。同時,鼓勵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培養獨立思考能力(智慧力),與同學和諧相處(情感力),并承擔相應家庭責任(意志力)。
許金聲教授的研究,并非空泛的理論,而是已在通心輔導等心理干預體系中得到驗證。通心輔導通過角色扮演、情境模擬、情緒管理訓練等方式,幫助青少年增強智慧力、情感力和意志力。實踐表明,人格三要素論不僅是一個心理學理論,更是一個可以廣泛應用于心理教育、家庭輔導和社會治理的工具。
現如今,我們不僅要培養“知識型”人才,更要培養“人格力”健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