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家城市書店的堅守 給生命以書
發布時間:2025-06-12 09:39:35 | 來源:北京晚報 | 作者:雷燕青 | 責任編輯:孫靈萱“在一個不以書為貴的時代,我們依然堅定地選擇了書?!边@是摘自中國城市書店訪談錄《書見:致敬版》里的一句話。讀到時,我感慨萬千。
作為一個70后的圖書編輯,經歷圖書市場的跌宕起伏,從20世紀80年代充滿激情的饑渴閱讀,到90年代紅紅火火的浪漫閱讀,再到21世紀10年代碎片化的電子閱讀,以及20年代幾乎全民化的數字閱讀,如火如荼。紙質版的書本閱讀空間已經被嚴重壓縮,作為傳統的紙質圖書編輯,內心五味雜陳,不知道該喜還是悲。
在一個不以書為貴的時代,我慶幸我依然堅定地選擇了書。從20世紀90年代,選擇做為他人作嫁衣的圖書編輯開始,我就沒有后悔過。年輕的我曾說過:漢話大家都會說,漢字大家都會寫,但把它們排列組合到一起,就會出現若干種文字密碼,而我作為圖書編輯最愛的就是解讀這些文字,以最佳的排列組合方式、帶著油墨香味呈獻給讀者。
編輯做書,書店賣書,兩個以書為媒的群體自然而然地聯結在一起,形成一個甘苦與共的命運共同體。
江西南昌青苑書店
守護城市文化之燈
紙質圖書并非剛需,也不是硬通貨,既不是生活必需品,也不是娛樂休閑首選,讀書目前還是很小眾的選擇?!兜?1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顯示,2023年我國成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75本,人均每天讀紙質書23.38分鐘?!吨袊W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2024)》顯示,2023年短視頻人均單日觀看時長為151分鐘。人均每天觀看短視頻約2.5小時,讀紙質書不到0.5小時,在短視頻面前,紙質書閱讀似乎已經“完敗”。
讀書雖然沒有特別的誘惑或吸引力,不像美味佳肴能滿足口腹之欲,不像休閑娛樂滿足消遣需求,不像美服美飾滿足炫富心理,不像說走就走的旅行愉悅治愈,雖然看書的人越來越少,看紙質書的人屈指可數;但是,還有我們在——始終砥礪前行的出版人和堅守初心的書店人聯手,為讀書人構建起一個全民閱讀服務平臺,營造一個充滿翰墨書香的閱讀空間。中華民族自古崇尚讀書,“耕讀傳家”的優良傳統決不能丟。
“全民閱讀”已經連續11次寫入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閱讀已不僅僅是承繼千百年流傳下來的家風傳統,全民閱讀更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2022年4月23日世界讀書日,首屆全民閱讀大會在北京開幕,大會緊緊圍繞“閱讀新時代奮進新征程”主題,通過一系列展覽、論壇、讀書活動,持續推進全民閱讀走實走深,形成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的濃厚氛圍。2025年3月4日,北京市新聞出版局發布了《北京市實體書店扶持項目管理辦法》,經評審符合扶持條件的實體書店,單店獲得的扶持獎勵總金額,大型書店不超過300萬元、中小型書店不超過100萬元。
全國各地紛紛出臺實體書店扶持政策,以更加豐富飽滿的姿態落地,邁出更具實質性的一步,打開了全民閱讀新境界。對于實體書店,不僅有扶持政策,更有扶持獎勵,有力地推動了實體書店的蓬勃發展。
在今天,人們習慣談論寒冬后的重塑,談論書業的復蘇、破局與轉型。實體書店已經先后經歷了幾次大規模的倒閉寒潮,實體書店的冷暖悲歡、興衰浮沉,牽涉的不僅僅是書店自身的生死存亡。一座城市的氣質依靠什么塑造?除了鱗次櫛比的摩天大樓,也不能缺少那些零星散布的文化載體,而書店更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它們靜謐地散落在城市的角落,尋溯城市的味道。
新疆烏魯木齊左邊右邊書店
“書店+”的摸索之道
文化民生利好政策的回暖,書店人紛紛開啟、積極摸索“書店+”經營模式,探索獨具特色的適合自身發展的書店轉型之路。在文化情懷之外,更加注重商業理性與經營智慧的積累與提升。
雖然不間斷地出現實體書店關門歇業的新聞報道,但還有誕生于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老牌書店屹立不倒,也有21世紀初的中生代書店生存至今,更有21世紀10年代后登場的新銳書店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實體書店是城市文化的細胞,是城市文明的精神燈火,是城市里不可或缺的人文風景?,F在很多有特色的實體書店已經成為當地的文化地標,尋求心靈慰藉的精神家園,烙進一代又一代讀書人的文化記憶中。
實體書店的經營方式一直在不斷轉型,向“書店+”閱讀空間方向拓展,諸如“書店+策展”“書店+文創”“書店+公益”“書店+永續”“書店+貓咖”“書店+集市”“書店+學社”“書店+社區”“書店+沙發客”“書店+深夜食堂”“書店+流動書車”等拓展形式日益豐富。多元化經營,跨界混營,實體書店提供文化體驗與服務,參與城市文化公共空間建構等種種探索,書店人一直在路上,正在經歷著轉型的陣痛期,在多方突圍中痛并快樂著。
在這本書里,我們看到,南昌青苑書店平均每周4場線上書友會,邀請知名學者為座上賓,“賠錢賺吆喝”;桂林眾目書房休業,主動退還800多位讀者4萬余元租書卡押金;佛山先行書店,把書店裝進流動書車里,開向鄉村,開進集市,開到希望小學;寧波楓林晚書店康海燕、鄭永宏夫婦苦心經營,“孟母三遷”,開啟的“楓林夜宴”享譽寧波城;洛陽想像書店創始人李向華、趙向前夫妻二人賣掉現有住房就為開書店,困難時靠向前畫畫、賣畫支撐書店;屢敗屢戰的上海小茶書園10年來帶著上萬冊圖書搬了無數次家,成為一座飄浮于城市上空的書店;蘇州慢書房一邊勸你“別開書店”,一邊積攢讓慢書房“茍活于世”的生存良方;武漢境自在書店創始人程磊日拱一卒,無論貧窮或富貴,無論健康或疾病,一直把小境當作相依為命的孩子;廣州1200bookshop創始人劉二囍,繞著臺灣的海岸線走了一圈1200公里,開創24小時不打烊書店,開啟深夜故事會,免費收留沙發客,優先招收聽障人士為店員;內蒙古留神書店先后遭遇火災、水災、地面塌陷、書架傾倒坍塌,一年只正常營業兩個月,未拖欠一天房租,未拖欠一分工資,按時交付每一筆貨款,準時送達每一份訂單,書店掌柜胡俊峰笑傲江湖;珠海停云書房于伸手可及之處做力所能及之事,8年建了五間停云鄉村公益圖書館,捐贈新舊圖書25000余冊,惠及3000余名偏僻鄉村留守學童;濟南想書坊的省吃儉用到“喪心病狂”,創始人免費提供自家房子作為員工宿舍,承擔網費、水電、物業費……
為什么書業如此艱難,依然有人前仆后繼,在這條顛簸崎嶇的小路上破土發芽,倔強地鉆出頭來探究這個世界。到底有什么魔力在魅惑眾生,盡管一路坎坷,總有人會一眼天涯,奔赴山海?因為有人讀書,因為有出版人和書店人,頑強地堅守著全民閱讀的陣地。實體書店的“筋骨”由書籍支撐,只有把書籍的內容變活,融入生活,通過各種書與非書的內容,閱讀與非閱讀的形式,始終服務于讀者,才能萬變不離其宗。
廣東1200bookshop
只要還有書店
深入推進全民閱讀,也為出版人、書店人強強聯手帶來了許多新挑戰、新機遇和新要求。小眾書坊創始人彭明榜老師在《書見:致敬版》中說:即使大家感覺閱讀紙質書的人正在減少,但還是有很多讀書的人在,這些人就是我們開實體書店的理由。不讀書的人很多,這也構成了我們開書店的理由,因為不排除他們中的某些人什么時候會想讀書,想買一本書,有書店在,促成他們讀書的機會就會多許多,只怕當他們中有人想要買書時,身邊卻沒有一家書店,那他們真就可能成為永遠不讀書的人了。
是的,因為有很多讀書的人,還有很多不讀書的人。不論是書店還是出版社,不管是書店人還是出版人,我們始終堅定地選擇了書,為了很多讀書的人,還有很多不讀書的人——如果當他們真的想讀書,但身邊找不到書時,才是最悲哀的事。因為有書,因為有人,真誠且真實,平凡且平實。任何時候,不管時代如何變遷,不管生活方式如何改變,我們都需要一個能抵擋心靈饑荒的地方。
幾百年人家無非積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讀書。書店應該深深地、牢牢地扎根在熱氣騰騰、充滿酸甜苦辣的平常日子里,為每一位讀者朋友奉上營養均衡的精神食糧。扎根生活的文化,才會有更為持久的生命力。
現在很多出版社也有自己的書店或書屋,例如商務印書館和涵芬樓書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中信出版社和中信書店、金城出版社和金城書屋等等。實體書店和出版社珠聯璧合,是培養全民閱讀習慣、提升全民文化素質的重要陣地。
現在的書業還非常脆弱,但書業是一種精神事業,其內在的韌性與堅持,對美好生活的引領與助力,足以抗衡殘酷的疫癘與精神的荒蕪。在未來的發展中,書店和出版社始終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聯手合作,通過深度融合和協同發展,探索更多跨界融合的新路徑,雙向奔赴,才能共贏,共同推動行業轉型與升級,在文化傳承和創新中發揮重要作用。
歷經千難萬劫,書業還在,我們期待在日常一頁一頁的摩挲翻讀中,在一點一滴的書人書事中,重新培育書店的元氣,為這座城市慢慢建構、豐富我們的書生活。祝福每一個以書為業的人,與書為伴,砥礪前行,不負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