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ss8ss"></li>
  • <li id="ss8ss"><tt id="ss8ss"></tt></li>
  • <tt id="ss8ss"></tt>
  • 文化傳承與保護需要大文化觀指引

    發布時間:2025-06-10 09:16:50 | 來源:人民日報 | 作者:阿來 | 責任編輯:孫靈萱

    阿來

    循著杜甫和陸游對四川的書寫,我行走于古蜀道,以及他們游歷和工作生活過的許多地方。萬里路與萬卷書相互輝映、相互生發,杜甫、陸游等文學家以真摯的態度、高超的藝術,為那個時代留下了許多生動真切的記錄。這些記錄不論對于當下的文化遺產發掘、非遺傳承,還是文旅融合,都是寶貴的資源。

    今年,我重走蘇東坡生命最后一年所走過的道路。從海南儋州至江蘇常州,途經海南、廣東、廣西、江西和江蘇,這一路因為有東坡詩詞文章的輝耀,山與水、人與大地喚起的文化記憶竟是如此動人。這一路,我也在觀摩體會沿途不同地方如何將他留下的遺產珍愛保護,將他曾經用心用情記錄的彼時情景加以言說或呈現。

    在江西贛州一段保存完好的宋代城墻上,我眺望東坡先生描繪過的山水形勢。走下城頭,我看見一塊城磚上依然保留著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的清晰字樣,撫摸城磚上那隆起的筆畫,突然熱淚盈眶。

    這樣的情形,在我的唐宋詩旅中并不多見。更多的時候是引起疑問:這個古跡,這處遺存,是杜甫寫過、東坡寫過、陸游寫過的嗎?再造這古跡的人們有沒有認真讀過古人的文字?即使讀過了,有沒有認真復現?比如某地重建了一座樓閣,在唐代或宋代確實有過這座樓,現在重造,功莫大焉,但遺憾的是,造樓者還差一步,去典籍里,也就是我們的集體記憶里搜尋一番,把杜甫遠眺過、宴飲時的文字呈現出來。沒有這些文字,這座樓恐怕并不比這個城里剛造的新樓更有價值。沒有開掘其中的文化,就沒了彼時生活的氣息。中國的樓閣,黃鶴樓、岳陽樓之所以馳名天下、令人神往,并不只是那樓本身,更是因為李白的詩、范仲淹的文章。

    我們一直強調知識成果的轉化,但大多局限在科學技術成果向產業轉化方面。社會科學方面的成果轉換是一個亟待研究解決的課題。今天,我們在文化遺產傳承和古城古跡的保護與呈現過程中,如何開掘遺存的文化資源,也是一個很值得重視、深入研究的問題。

    文化遺產傳承,應該放在更大的文化背景上來觀察與呈現。具體文化現象的形成、出現與流布,其實是更廣博的大文化影響的結果。脫離了其所產生的時代氣息,沒有大文化觀的籠罩,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容易成為一些孤立的文化碎片。

    而好的社科研究成果,需要一套靈活的機制來轉化,使之體現到文化遺產傳承、古城古跡保護和文旅開發上??梢跃奂鞣搅α啃纬珊狭?,挖掘、研究和整理地方文化。比如,古代交通路線與古代城鎮的繁盛衰敗,因為政治、軍事、貿易、手工業的興起,加上當地文化基因,應該呈現出各不相同的面目,而不是千城一面。更不要說,有些項目為多樣性而多樣性,卻忽略了中華文化多元一體這個基本的旨歸。

    一切文化遺產都與那個時代相關,與那個時代的政治經濟和審美相關,與那個時代人們的生活方式與情趣相關。脫離了大文化觀的籠罩,脫離了對那個時代精神的體察,保護就體現不出更大的價值,文旅開發就難免碎片化。而碎片化的結果,自然是同質化加急切的商業化,不但沒有真的,要造出假的,更有甚者,是把真的也搞得像假的一樣。

    (作者為四川省作家協會主席)

    中文字幕网在线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