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ss8ss"></li>
  • <li id="ss8ss"><tt id="ss8ss"></tt></li>
  • <tt id="ss8ss"></tt>
  • 讓劇場空間成為青年的精神驛站

    發布時間:2025-05-26 10:29:18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劉昱伶 | 責任編輯:孫靈萱

    作者:劉昱伶(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青年教師、大數據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從本地觀眾的熱情追捧,到“拉著行李箱來看戲打卡”和“跨城追劇”,再到外國游客的“to do list”,沉浸式小劇場逐漸風靡于青年群體。進入數字化時代,青年人的消費圖景正呈現出獨特的精神向度,他們成為“沉浸式經濟”的消費主力軍。一邊在購物車中精準計算滿減優惠,踐行著“性價比”的生活哲學,一邊為心儀的沉浸式戲劇演出慷慨解囊,甘愿在周末踏上“跨城看看劇”的旅程。這種看似矛盾的消費選擇,實則折射出當代青年在追求效率的現實狀況與追求精神的自我需求之間的微妙平衡。當緊張的工作節奏催生對“松弛感”的強烈渴望,當碎片化信息過載導致深度體驗的匱乏,沉浸式小劇場以“戲劇+體驗+場景”的復合狀態,成為青年激活情感共鳴、建構精神棲息地的文化新空間。

    2024年中國沉浸產業總產值突破千億大關,小劇場作品正逐漸贏得年輕人的市場,成為推動中國演出市場繁榮的重要力量。這些看似狹小的劇場空間用“小而美”的姿態承載著“大而重”的文化使命。

    沉浸式小劇場打破傳統藝術的物理邊界,實現從“觀戲”到“入戲”的空間轉換,構建了文化表達新場景。沉浸式小劇場將舞臺與觀眾席融為一體,不僅可以讓觀眾近距離觀看演出,與演員互動,還可以讓觀眾置身于故事之中,代入角色推進劇情發展,左右故事結局。在寫字樓里開啟“戲劇+互動+餐飲”的主題體驗,在商業廣場里上演老上海舊弄堂故事,在公交巴士上讓乘客化身說唱歌手,廢棄廠房里讓青年在塵封的工業遺產中觸摸歷史……這些頗具煙火氣息的新場景皆被賦予戲劇的生命力,用“滿眼生機轉化鈞,天工人巧日爭新”的創新樣態重塑了觀演關系,讓年輕人在靜態的劇場不拘泥于時空的局限,“兼任”文化傳播的受眾和主體。

    技術與藝術深度融合,沉浸式小劇場賦予文化觀演新體驗?,F代信息技術與實景敘事的深度融合,使傳播形式超越了傳統戲劇的“觀看-表演”單向模式,構建起“感知-互動-共鳴”的立體體驗形態。這讓年輕人瞬間從“觀看者”變為“介入者”,推動文化體驗從“單向接收”轉向“具身共創”。技術手段在此過程中扮演的不僅是工具角色,更是激活文化基因的催化劑。2022年印發的《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提出,發展數字化文化消費新場景,大力發展線上線下一體化、在線在場相結合的數字化文化新體驗。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現代科技手段不僅創造了炫目的形式,更引起了技術與藝術的“化學反應”。沉浸式小劇場通過環境營造還原故事真實場景,通過觀眾的手機App互動推動懸疑劇情發展,通過數字孿生復現茶馬古道的商隊蹄印,通過“實景互動+VR全感體驗”雙線敘事再現盛世大唐的奇幻,呈現出深度互動的“破圈”。由此一來,這不僅催生了文化繁榮新業態,更讓年輕人隨時隨地感受文化氣息,讓藝術通過技術渠道走進年輕人的生活。

    從文化消費角度看,沉浸式小劇場使得青年可通過情感共振,實現從“認識”到“認同”的價值升維。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一些青年人開啟了“保持鈍感力”“停止內耗”“拒絕擰巴”的壓力釋放,他們渴望在文化消費中獲得情感的慰藉與共鳴。沉浸式小劇場與傳統話劇、音樂劇、脫口秀、小型音樂會碰撞出獨特的火花,通過多感官刺激和互動式體驗,迎合了青年消費者更深層次的精神訴求,為年輕人創造出一個緩解現實壓力的情感空間、文化空間,讓文化消費升華為情感共振的體驗過程。

    此外,當沉浸式戲劇遇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紅色文化,青年觀眾化身演員,通過角色扮演和真人互動,在場景復原中感受傳統戲曲的浪漫,在革命舊址的歷史敘事中賡續紅色基因,在體驗坑道作戰、溫情家書的過程中身臨其境感受崢嶸歲月,體悟革命先輩的精神世界。這種消費模式的迭代,有助于紅色文化的傳承與弘揚,也有利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知常明變者贏,守正創新者進。當下年輕人以身體為媒介,在虛實交織的小場域中領略文化的大魅力??缭綍r空的精神共鳴與文化傳承,正以“沉浸式”為切口,以小劇場為平臺,增添一塊青年文化消費的拼圖,讓城市空間成為傳統文化的再生載體與現代青年創新的實驗田。這里沒有舞臺與觀眾席的楚河漢界,沒有歷史長河與現實生活的涇渭分明,唯見這些新興劇場空間,正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成為當代青年理解世界、對話自我的精神驛站。


    中文字幕网在线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