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ss8ss"></li>
  • <li id="ss8ss"><tt id="ss8ss"></tt></li>
  • <tt id="ss8ss"></tt>
  • 文博新生代的智慧與擔當

    發布時間:2025-05-26 10:16:36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李韻 王笑妃 | 責任編輯:孫靈萱

    光明日報記者 李韻 王笑妃

    5月17日下午,第六屆博物館青年論壇在北京大運河博物館舉辦。作為2025年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的重要活動之一,本屆論壇以“快速變化社會中的博物館未來”為主題,收到全國博物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青年學者200余篇論文投稿,最終遴選出9名作者代表作主旨發言。

    論壇上,圍繞博物館青年工作者如何提升數字學術素養,如何借助AI優化博物館體驗,如何更好闡釋與展示利用革命文物等方面開展積極探討,以青年人的獨特視角,為新時代博物館高質量發展出謀劃策。

    文博新生代的智慧與擔當

    山西青銅博物館展出的商代天黿犬觥 李韻 攝

    AI如何塑造博物館新生態

    青年論壇上,“AI”“數字化”成為高頻詞。從文物修復到非遺保護,從觀眾體驗到學術研究,人工智能、數字技術正深度重構博物館的敘事邏輯與參觀體驗。

    數字技術對博物館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提升數字學術素養或將成為博物館人應對快速變化社會的核心競爭力?!皵底謱W術素養指個體在學術領域中,有效地利用數字技術和資源進行學習、研究、交流和創新的能力?!敝袊奈锝涣髦行奈奈锫糜翁幐碧庨L楊敬說。她認為,數字技術在博物館的應用,與博物館人的數字學術素養關系密切。通過調研三百多位博物館從業人員,楊敬發現大部分博物館從業者利用數字技術工具的水平還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間,人們對數字技術工具培訓有強烈需求,同時反映跨部門的協作與數字共享仍存在障礙。對此,楊敬提出四大“法寶”——構建分層分類的數字素養教育培訓體系、打造多元協同的數字化實踐平臺、構建導向明確的數字素養評價機制、強化數字學術素養提升的保障舉措,讓提升數字學術素養成為博物館青年工作者的“必修課”。

    如今人工智能已深度介入文物保護全鏈條,從文物修復到展示利用,為文物保護、研究、活化提供更多可能。畫面失光、污垢積聚、漆皮起泡、翹起、缺失……面對有這么多“毛病”的明代趙諒墓彩繪漆棺,該如何修復?從哪兒下手?首都博物館研究館員何秋菊和團隊,基于人工智能深度學習的圖像特征匹配,對300余塊漆片進行了拼對復原?!斑@避免了人工拼對過程中,翻找漆皮帶來的人為損傷,同時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證了文物安全?!焙吻锞照f。她表示,文化遺產保護絕非簡單的修修補補、拼拼貼貼,而是多學科融會協同的“文化再生產”工程。她和團隊通過模擬地下埋藏環境,使用逐漸降低濕度陰干法脫水、防霉殺蟲、漆皮保濕回軟、破碎漆片拼接、三維掃描呈現漆棺立體結構、人工智能輔助修復等創新技術,最終實現漆棺彩畫復原,瑰寶重光。

    除了文物修復,AI也能助力非遺保護。呼和浩特市文化藝術研究院(呼和浩特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助理館員趙宇介紹,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在數據采集、整理、分析等領域提供技術支持,精準記錄,推動非遺技藝的復原,降低“人走技失”的風險。

    從調研觀眾興趣和背景,定制個性化觀展路線,到展廳中的全景沉浸式空間,再到AI生成打卡圖像,在“觀前—觀中—觀后”,AI可以全過程介入并優化觀眾體驗?!癆I技術已經不僅僅是功能性的工具,更逐漸成為文化內容構建中的共創者?!背啥疾┪镳^館員曹師齊說。她舉例,在成都博物館“風華萬象:16-20世紀典藏珍品藝術展”中,首次嘗試用AI結合文物元素來生成動態視頻,觀眾反響熱烈。

    隨著AI技術在博物館中推廣,也暴露出一些問題。比如,目前AI技術運用仍停留在感官疊加的階段,只用來增加視覺或聽覺的刺激,并沒有真正進入文化認知層次;AI項目建設存在碎片化的問題,缺乏統一的標準和跨部門的協同機制;AI應用往往提供一體化方案,忽略了觀眾的分眾性差異等。曹師齊建議:推動沉浸式體驗從感官疊加邁向情感共鳴,并實現觀眾體驗“千人千面”的定制,基于用戶畫像來提供情感分層和內容推薦?!拔艺J為AI不僅能為觀眾提供信息,更可以提供選擇權、創造權和反饋權,它不只是讓觀眾看得更多、更炫,更是幫助他們構建意義,生成記憶,參與講述?!?/p>

    如何將文物故事講得更有趣

    博物館里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情感是如何生發的,他們能自主生發嗎?文物闡釋的單一視角,直線型的敘事,宏大的話語體系,是不是青少年喜聞樂見的形式?如何讓青少年對歷史“感同身受”,有“代入感”?這些一直縈繞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宋慶齡舊居保護管理處副處長謝碩心頭。于是,她和同事開始了一場博物館“跨學科敘事探索”。

    曾經,由于沒有大型X光機,陜甘寧邊區的醫院容易出現誤診,一些本不應殘廢的傷員被截肢,宋慶齡一直將這一情況記掛心上。1944年,她多方協調,為陜甘寧邊區送來了一臺大型X光機?!斑@一段敘述聽起來很絲滑,但是要真正去理解它,顯然是有缺環的?!敝x碩說。她連問了一串為什么:為什么給不至于殘廢的傷員截肢?他們受了什么傷?這些傷的治療和X光機有什么關系?為什么一定要是“大型”X光機?……為了解答這些青少年可能產生的疑問,她和同事引入野戰放射學、野戰外科學和醫學工程學,跨學科整合知識點,關注歷史細節真實,形成了邏輯清晰的完整敘事鏈條?!斑@可以使得青少年群體基于現有的經驗,通過聯想,沉浸在細節鏈條中,從而真正理解這臺大型X光機對當時邊區的重要意義?!敝x碩和同事通過構建跨學科敘事與共情敘事的策略,將歷史細節具象化,多維度還原歷史情景,來引導青少年在批判思考中深化愛國情感認同。

    中國國家博物館陳列工作部副研究館員傅琳以“復興之路”基本陳列改陳為例,分享了國博闡釋與展示利用革命文物的新做法。國博探索實踐“革命文物+革命史+革命精神”三位一體闡釋模型,并將技術運用的目標定為:為“歷史場景中的文物實證”而服務。傅琳舉例,在原展陳中,圓明園的鼠首和兔首立在兩個小展柜里,很多觀眾來了找不到,在社交媒體上稱其為“藏得太嚴實”“最容易錯過”的展品。改陳后,將文物置于火燒圓明園的歷史場景中,一方面使鼠首和兔首“更顯眼了”,一方面以清晰的視覺表達,讓觀眾時刻銘記這段屈辱,不忘奮發圖強。

    本屆論壇以青年博物館人的視角,為博物館應對快速社會變化提供了科技賦能、社教創新的多元方案,彰顯了文博新生代的智慧與擔當。

    中文字幕网在线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