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世界文學閱讀奇妙之旅
發布時間:2025-05-22 14:07:55 |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作者:施展 | 責任編輯:孫靈萱作者:施展
徐則臣在《尋找理想作家》(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中,表現出一位文學家的審美品位和不凡見地。本書是由閱讀史、作家論、書序、演講等組成的文論集。從閱讀史出發,作者一路品評卡夫卡、卡達萊、厄普代克、奧爾罕·帕慕克等作家的經典名著,以作家的感知、編輯的眼光與豐沛的體悟,探索文學創作上的獨特發現。
《尋找理想作家》是一場文學行旅和精神漫游,以作家作品論為中心,徐則臣講述中國文學從傳統和現代中走來的歷史脈絡,描繪中國與世界交錯互動的文化圖景,展望并想象中外文學的未來走向。開篇《我的“外國文學”之路》中,徐則臣沿著有跡可循的思想軌跡,漫談當年“為閱讀而閱讀”的純粹興致,分享如“饑餓之人喝到狼奶”般汲取外國文學滋養的過往。在文學之路上,他數次重返曾經讀過的經典作品,從生活所感與創作所得出發,實時更新并重建人與小說、世界的有機關聯。如果說,閱讀的習慣是文學向生活的自然延伸,那么重讀的姿態更意味著一個人在時間的洪流中,向內安置自我。
面對海量世界文學經典,我們常常習焉不察,忽略了文學的真諦需要百轉千回的品讀回味。一位作家賦予同一故事的不同結局(《大江健三郎的審判》)、一次窄門的前后穿越(《當我走過窄門》)、一對夜行父子的對話(《你沒有聽到狗叫嗎?》)……其中深藏太多秘密。對于這些作品,徐則臣淺入深出地切入小說肌理和故事語境,著眼作品細節和作家觀念,賞析故事內外的藝術魅力。在他看來,每一位大師級作家的小說,皆蘊含某種獨特的人性與文化命題,盡管世殊時異,也不乏供后來者靜心體悟的新意。人與經典的相遇或早或晚,真正地理解往往要經歷歲月的沉淀。
這本書最大的貢獻在于,為世界文學的閱讀提供了一種生動、有力、凝練的讀法?!吨挥幸粋€馬爾克斯》從馬爾克斯去世的追悼,談到他不可替代的“唯一性”在于“每一代作家遇到馬爾克斯,相當于發現了一個新的世界,發現了一種新的想象和表達世界的方式”?!秾ふ铱ㄟ_萊》認為,卡達萊的創作優長在于“阿爾巴尼亞歷史與社會主義經驗的個人化的文學處理”,他與中國作家分享著類似的歷史處境和身份認同等問題。徐則臣對小說結構和藝術形式的精彩見解,更彰顯出一位作家直面復雜文本的才華和鑒賞力?!懂斘易哌^窄門》直陳創作長篇小說《北上》的心路歷程,詮釋紀德《窄門》之外的智慧;《沉默的力量》銘刻了20年后重讀《靜靜的頓河》的豁然啟悟;為《香水》與《我的忐忑人生》作序的薦言里,懷有對“人”之故事的深刻領會。較之于論述的嚴謹與內容的豐富,這本書的獨特之處恰恰在于彰顯了閱讀行為本身的悠長意味,那是文學和生命相遇的喜悅,其中浸透著看待人生及歷史的溫情與敬意。
徐則臣認為,“寫作者要尋找理想的讀者,理想的讀者最能理解自己。作為讀者,我們也在想象和尋找跟我們相契合的作家?!笨梢哉f,“理想的文學”不單指作家與讀者在表達和接受上彼此呼應,更關系到兩者如何建立更高層次的思想與情感共鳴。為此,他辨析中外文壇大師及其藝術之路的異同,提綱挈領地總結出一位理想作家的素質:開闊視野、問題意識、淵博學識。在他看來,這三者的互相激活與相得益彰,能夠為作家從事寫作、理解文學的精神活動,提供出知行合一的世界觀、價值觀與方法論。對中國作家而言,唯有深度汲取與活化中國古典與民間的傳統文學資源,找到與當代中國現實適配的表達路徑,才有可能創作出真正意義上的中國故事。
本書中,徐則臣以知人論世的通達與修辭立其誠的謹敬,談論故事內外的文學奧秘。作者關注的焦點既有意叩問大時代下寫作何用與作家何為,也在孜孜求索文學創作之于人類思想、社會狀況與歷史文化的無限可能。在這個意義上,《尋找理想作家》最終探討的命題,不完全是理想作家的存在與否,而是文學、寫作與理想的辯證關系:文學的理想未必要訴諸理想的作家,但理想的文學必須有賴于作家理想鑄就的堅實信念。如其所言,一位作家的至高境界是以作家小于作品的方式,抵達致廣大亦盡精微的文學世界,“因為你通過獨有的藝術方式,經營出了一個比你更大、更復雜、更多元、更經得起闡釋和推敲的世界,還有比這更理想的作家嗎?”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