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ss8ss"></li>
  • <li id="ss8ss"><tt id="ss8ss"></tt></li>
  • <tt id="ss8ss"></tt>
  • 勞動成就最美弦歌

    發布時間:2025-05-08 13:50:10 | 來源:人民日報 | 作者:海寧 | 責任編輯:孫靈萱

    作者:海寧

    肯定勞動、贊美勞動是中華各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在歷史長河中,農耕文明的勤勞質樸、崇禮親仁,草原文明的熱烈奔放、勇猛剛健,海洋文明的海納百川、敢拼會贏,源源不斷注入中華民族的特質和稟賦。各民族因生存環境和經濟模式的差異,形成了多樣的勞動方式,以及與之相伴的勞動歌謠。那些穿透時空的勞動歌曲,逐漸成為中華各民族共有共享的音樂密碼。

    在春日的茶山茶園里,畬族傳統民歌《采茶歌》流傳了上千年。畬族的“采茶歌”,有四季采、有正月到十二月的正采、有十二月到正月的倒采,還有閏年的“十三采”。歌唱形式有夫妻對唱、郎妹對唱等,以歡快、輕松的表現形式,描述采茶的場景和收獲的喜悅。

    在南方熱帶、亞熱帶地區,舂米舞是各民族共有共享的舞蹈形式,唱跳者以女性為主。每到豐收時節,海南黎族村寨的男女老少就歡聚一起,點燃篝火,姑娘們則圍在木臼旁,分成小組,每人手握木杵,繞著木臼很有節奏地敲擊木臼,且歌且舞。在臺灣日月潭水邊,少女們邊舂米勞作邊唱起歡快的“杵歌”慶祝豐收。

    在云貴高原的梯田上,哈尼族多聲部民歌《栽秧山歌》與山泉共鳴。領歌者即興編創的歌詞里,藏著二十四節氣的農事密碼,婦女們回應的和聲,將插秧的間距、施肥的時機化作旋律的節奏。插秧是一項極其枯燥繁重的農事活動,以歌為令的耕作方式,讓長時間彎腰插秧的苦力勞動變成了一件趣事,幫助哈尼族人民在海拔2000米的高山孕育出梯田紅米,在大地上刻畫出哈尼梯田這一農耕文明奇觀。

    在游牧者蒼涼的長調里,風裹挾著牛羊的呼吸,馬蹄踏碎草浪的韻律,被譜成遷徙的琴弦。這也練就了游牧民族堅韌、豁達的性格。接羔保育是牧民一年中最重要最忙碌的工作。當草原上剛剛生產完的母羊或母駝拒絕哺育幼崽時,蒙古族婦女就會將幼崽抱在手中,在母羊或母駝的身邊反復吟唱《勸奶歌》,深情呼喚母羊或母駝,一唱就是一個通宵,悠揚的歌聲和溫柔的旋律,最終化作生命延續的奇跡。

    在美麗的大、小興安嶺,鄂倫春族依靠一匹馬、一桿槍、一只獵犬,一年四季追趕著樟狍、野鹿,游獵在遼闊的林海里。獵人們通過即興創作的“堅達溫”(民歌)曲調,將追蹤獵物的技巧、辨別方向的秘訣編成歌謠,融合了語言韻律與民族音樂傳統,展現了森林文化的深邃與生命力。

    在南海北部灣的巫頭、萬尾和山心三島上,《出海歌》像一首“海上牧歌”,夾帶著海洋的氣息。京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中唯一的海洋民族,京族傳統民歌像一首深邃的藍色史詩,每一聲漁歌都與海洋羈絆深深?!冻龊8琛吩从诰┳鍧O民出海捕魚的集體勞作。歌曲以高亢的旋律和短促跳蕩的節奏,模擬風帆鼓動、槳櫓擊水的動態,展現京族人協作揚帆、與風浪搏斗的場景,凸顯漁民豪邁堅韌的性格。

    在古老的青藏高原上,有一首與大地共生的勞動樂章——阿諧,意為“勞動者之歌”。阿諧源于西藏民間特有的“打阿嘎”勞動場景,“打阿嘎”被稱為“西藏傳統工地上的舞蹈”,工匠們手持名為“阿嘎夯”的木制工具,以集體協作的方式用力夯打取自山上的阿嘎土。木夯起落間,泥土與木具碰撞出深沉的節奏,勞動者們便順著這天然的韻律,即興編創歌聲,列成整齊的隊列,肩挎夯具,腳步隨歌聲起落。

    中華大地的晨昏交替間,勤勞的汗水與歌舞的韻律相伴相生,梯田上的山歌與織機前的號子彼此應和,草原牧人的長調與茶馬古道的鈴音遙相輝映,這種將勞作升華為藝術、將藝術反哺于勞作的智慧,讓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文明長河中始終保持著生生不息的活力,構筑起各民族共有共享的精神家園。

    (作者單位:中國民族報社)

    中文字幕网在线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