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心靜氣修古籍
發布時間:2025-04-07 10:31:25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曾毅 | 責任編輯:孫靈萱講述人: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天一閣古籍修復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王金玉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薄疤煲婚w”的名字充滿了命名者的惜書之情,寓意“以水制火”,祈愿書籍免遭火災。作為中國乃至亞洲地區現存最早的私家藏書樓,天一閣經歷了450年的歷史,如今館藏古籍已達30余萬卷之多。
隨著歲月的流轉,江南獨特的地理與氣候環境導致部分古籍因為蟲蛀、潮濕霉變或板結等,產生不同程度的殘損。作為天一閣里的修書人,我們與時間賽跑,盡力搶修古籍,延長古籍壽命。
這是一份精細復雜的工作。修復一本古籍要經歷拆書、洗書、補書、折頁、噴水、剪頁、捶書、壓平等十余道工序。一些深藏內庫的古籍善本,如同病入膏肓之人,或斷裂、或焦脆、或黏結、或絮化、或蟲蛀,有的千瘡百孔,有的板結成磚。修復這樣的古籍不僅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門費心耗時的“拯救藝術”。
年復一年,在擺著毛筆、鑷子、錘子、鬃刷、竹簽、排筆、切紙刀、噴水壺等工具的案頭,我們靜心工作,有時一天也說不上一句話。修復一頁毀損嚴重的紙要幾個小時,而修復好一冊古籍,一般要耗時一兩個月,一部古籍甚至需要一年或更久。遇到破損嚴重、一翻動時紙張就會掉渣的書頁,伏案修書可謂戰戰兢兢,如履薄冰,身后甚至不能有人行走,還要盡量寧心靜氣,如果喘氣稍微大一點,書頁里的紙屑就會飛起來。
如此精神高度緊繃,一天工作下來,渾身酸痛不已??墒敲慨斂吹揭槐颈酒茡p的古籍重煥新顏,那種欣慰、自豪與滿足是常人無法體會的。這么多年來,我獨立修復館藏古籍500余冊,其中包括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的明抄本《天圣令》、明抄本《西都雜例》《嘉靖七年福建鄉試錄》等孤本善本百余冊,同時還修復了百余幅館藏明清、現代的書畫藏品,獨立修復殘缺破損的館藏清拓本碑帖、清鄞縣地圖、民國地契等檔案資料,編寫紙質文物修復方案10余篇,并多次參加國際、國內相關學術研討會。我們編寫完成的《古籍與文書修復導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作為指導性文本向全世界推廣。
2021年,“天一閣古籍修復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我也由此成為該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這一修復技藝是寧波歷代藏書家,特別是天一閣建造者范欽家族在藏書、護書過程中,不斷嘗試、比較、積累而形成的,獨具特色、典雅規范。
記得當初我被分配到天一閣文保所的時候才16歲,一眨眼我已在這個崗位堅守了40多年。古籍修復于我而言,是心底最深的熱愛和始終不變的初心。
(光明日報記者曾毅、光明日報通訊員王伊婧采訪整理)
《光明日報》(2025年04月07日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