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仍在曠野里行進——柳青佚作《在曠野里》讀后有感
發布時間:2025-02-24 08:53:09 | 來源:人民日報 | 作者:石英 | 責任編輯:孫靈萱石英
讀作家柳青的佚作《在曠野里》,第一個強烈感覺就是:這部小說非同尋常地吻合那個歷史時期的時代氛圍、自然風貌、人物情感以及當時星星點點的細節真實。盡管我早就接觸過這位作家的作品,但這次進一步認識到:柳青是一位真正忠實于時代,忠實于現實生活并與之同呼吸共命運的人民作家。他的作品始終與時代的發展相映照,無愧是一幀幀歷史進程最可信賴的真實“底片”。
在這點上,我還有資格為這部作品所反映的生活作證。盡管他在陜西,我在山東,但這并不妨礙我作為一個見證人。小說描寫了上世紀50年代初,那時我在中共中央山東分局和山東軍區機要處工作。1965年,我與柳青有過一次短暫的邂逅。我們還說過一句笑話:我比他小18歲,差不多是一輩人的年紀,我開始稱他“同志”,后來稱他“老師”;他說還是“同志”好,再大再小也都是“同志”。
《在曠野里》:柳青著;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
這部《在曠野里》最難能可貴的是,在相當程度上打破或是避開了那個歷史時間段慣常使用的二元對立的描寫方式,而是凸顯了事物和人物正當的復雜性、多面性。主要人物朱明山性格豐滿,為人正直而富有公心,作風淳樸而好學,但他也有自己的“內心生活”,其中占重要部分的是與妻子高生蘭在時代變遷中逐漸產生的意識分歧。這種內心的沖撞感幾乎貫穿全書,讀來十分真實且合乎邏輯,并非刻意摻入的“添加劑”??h長梁斌這個人物,比起朱明山,雖然著墨少些,但并沒有臉譜化,作者節制使用劍拔弩張和粗放式的語匯來描寫他們之間的矛盾和斗爭。
此書篇幅不長,圍繞展開的事件有限,讀來卻覺相當豐實,思想和藝術境域相當開闊,能體味到作者的時代意識和對社會人生的整體性觀照。如書中描寫人物語言和行動時多次涉及抗美援朝、板門店談判等話題,那是因為當時抗美援朝戰爭及其結果是關系國家民族根本利益的大事?!皶r代脈搏”與“作家責任”密不可分。我始終覺得柳青是一位時代脈搏的敏銳感知者與作家責任的自覺體現者,這二者的恰當融合,淋漓盡致地體現在《在曠野里》,增強了這個小長篇的寬度和厚度。
本書在藝術表現和語言文字方面的可圈可點之處也不可忽略。柳青作品的藝術表現豐富而不冗雜,精到而不板滯。其語言流暢而富有韻致,簡練而極具動感。他受古典名著如《三國演義》《水滸傳》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詩意的抒情中又有具象,細節刻畫中又不乏韻味。在抒情和敘事中猝不及防地展現“柳青風格”的精當評價,令人不僅不覺得多余,反而收到畫龍點睛之效。即使是調侃,也是柳青式的揶揄和升華,而無絲毫油滑意味。他所擁有的詞語資源也非同一般的豐厚,常慎擇而用之。尤其是在動詞和形容詞上,往往不甘俗常且信手拈來,如:因為腸胃病“跌”進屋院,好幾個月“爬”不出來,他的思維像一個“搖動的指南針一樣晃悠著”,“擁”在他面前很多的笑臉,等等。這些或清簡或復繁的描寫,皆隨當時的氣氛和人物感情狀態而變換,各有雅俗不同的表現力。
縱觀柳青的作品,他的藝術風格和語言文字是不斷趨于成熟和練達的。這說明他是一位非常用功并永葆前進態勢的作家,他的腳步始終奔走在曠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