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火闌珊處的故鄉記憶——讀汪曾祺《故鄉的元宵》
發布時間:2025-02-18 08:46:21 | 來源:北京日報 | 作者:梅春 | 責任編輯:孫靈萱梅春
在汪曾祺先生的眾多散文作品中,《故鄉的元宵》猶如一幅充滿生活氣息的風俗畫卷,以細膩而溫情的筆觸,描繪了故鄉(江蘇高郵)元宵佳節的熱鬧景象和獨特風情,勾起了讀者對傳統節日的美好向往,也喚醒了人們心中那份對故鄉深深的眷戀。
哈爾濱出版社(2021年)
文章開篇,汪曾祺先生便直言不諱地說:“故鄉的元宵是并不熱鬧的?!比欢?,正是這種“不熱鬧”,反倒成就了它與眾不同的韻味。他沒有用華麗的詞藻去堆砌節日的繁華,而是以平實的語言,從點點滴滴的細節入手,如:“不很多的花紙燈籠,都是紙的?!薄昂⒆佑凶约旱臒?。兔子燈,繡球燈,馬燈?!弊屪x者仿佛置身于那個樸素而溫馨的小鎮,親見那些簡單卻充滿童趣的燈籠。
汪曾祺先生對于故鄉元宵的描寫,不僅僅局限于外在的形式和活動,更深入到了人們的內心世界。他寫人們在節日里的忙碌與喜悅,寫街頭巷尾的小吃攤,寫那些充滿鄉土氣息的吆喝聲,“炒白果的在街頭扯上嗓子喊:‘阿要白果樹板?’”看似瑣碎的細節,卻飽含著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故鄉人情的深深懷念。透過他的文字,我們能感受到那份濃濃的煙火氣,以及人與人之間質樸純真的情感。
文中對各種民俗活動的描寫更是栩栩如生?!翱磭痢边@一習俗,在他的筆下充滿了神秘和期待,“八張屏,有八出戲,排成一長溜兒,彩墨畫得挺漂亮”。還有“送麒麟”,“麒麟送子,象征天下皆春,兆示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些傳統的民俗活動,不僅是節日的點綴,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承載著故鄉人民的精神寄托。
在汪曾祺先生的筆下,故鄉的元宵是有味道的。那味道不僅來自于各種美食,如“炒米團,炒花生,還有芝麻糖”,更來自于歲月的沉淀和故鄉的情懷。他用味覺的記憶,串聯起了對故鄉的深深眷戀,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仿佛也能品嘗到那熟悉的味道,感受到那份溫暖和親切。
然而,在這熱鬧的背后,也隱隱透露出一絲淡淡的憂傷。隨著時代的變遷,那些曾經熟悉的場景和習俗或許正在逐漸消失。汪曾祺先生在文中寫道:“現在,每年的元宵,我們那里的孩子還會打燈籠嗎?”這種對傳統文化流失的擔憂,令人深思。
《故鄉的元宵》是一篇充滿詩意和溫情的散文,它讓我們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元宵佳節,也讓我們感受到了汪曾祺先生對故鄉的摯愛與深情。在他的文字中,我們不僅領略了故鄉的風土人情,更讀懂了那份對傳統、對家園的堅守和珍惜。這本書就像一盞明燈,照亮了我們心中那片關于故鄉的角落,讓我們在喧囂的世界里,重新找回那份寧靜與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