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杰的情感紐帶
發布時間:2025-02-10 09:01:36 | 來源:北京晚報 | 作者:洪宇 | 責任編輯:孫靈萱洪宇
總章二年(669年)五月十五歲的沛王李賢與十四歲的周王李顯,相約要舉行一場斗雞比賽。兩人為此摩拳擦掌,愛好文學的李賢覺得還不過癮,便招來王勃要他寫一道檄文壯壯聲勢。這對于王勃來說小菜一碟,他揮手便寫了《斗雞檄》。
這篇王勃完全沒當一回事的檄文,卻傳到了唐高宗李治的手中,這個素來欣賞王勃的“伯樂”大發雷霆,怒罵王勃“一觴一詠,足以肇亂!”他被扣上了挑撥諸王關系的罪名,被趕出了皇宮。一時間王勃激怒皇帝的消息就傳遍了長安,之前與他交好的朋友不再聯系他,他就這樣被長安的“小圈子”除了名。后來,王勃才知道玄武門之變以及李治與他兄弟之間的皇位之爭,他觸犯了李唐皇室的大忌,也體會到了世態炎涼。他決定離開長安去蜀地。
《大唐詩人行》薛易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在蜀地,他見到了來參加玄武山詩會的盧照鄰,從他口中聽到了駱賓王的名號。盧照鄰覺得王勃雙眼炯炯有神,雖有愁容但仍是一股孩子氣。而王勃看盧照鄰卻感到了一種憔悴感,學過醫的他,抓過盧照鄰的手為其把脈,知道他身上有病,卻醫不了,但這不妨兩人成為好友。
多年后,李治下詔求賢,王勃覺得機會來了,就寫信給盧照鄰相約長安見。王勃剛到長安,之前認識的“熟人”楊炯就找到王勃,兩人在社交場雖經常遇見,但王勃并不喜歡楊炯的傲氣。楊炯相約王勃一起拜訪駱賓王,來到駱賓王家,駱賓王看上去刻板、木訥,而家中則陳設簡陋,這讓從小是神童的楊炯更加傲慢。王勃與駱賓王因盧照鄰的關系而把酒言歡,楊炯卻覺得駱賓王非官宦人家,一臉瞧不上。王勃聞楊炯的無禮之言大怒,與楊炯不歡而散,楊炯則自尊心作祟,覺得王勃瞧不起他。就這樣人們口中的“初唐四杰”在機緣巧合下彼此接觸了對方,卻也并非一團和氣。這些詩人的故事,都藏在浩瀚的大唐史中,他們雖然在文學方面大有建樹,但在歷史中卻是縫隙之人,是地地道道的小角色。
《大唐詩人行》就是作家薛易精心打造的一部傳記文學作品。該書以群像視角,講述以王維、李白、杜甫為代表的十位唐代詩人的人生故事,同時深入挖掘了自初唐到安史之亂百余年間四十多位詩人的趣聞軼事。薛易以史料為依托,采用小說筆法,虛實結合,生動地講述了這些詩人的生平故事,展現了詩人的不朽魅力。
全書以時間為序,將唐朝的歷史脈絡與詩人的生平軌跡緊密相連。從唐太宗李世民開篇,到安史之亂后的詩壇變遷,薛易用一條清晰的線索,將詩人、詩句串聯起來,呈現出一個鮮活、立體的大唐詩壇。
書中對詩人群體的講述,將他們之間的關系與各自的境遇擺在一起,令人唏噓。初唐四杰以一種微妙的方式彼此保持著連接。來到長安的王勃因為生病而回了家鄉絳州龍門,盧照鄰也去了洛陽。長安的繁華不屬于盧照鄰,失意的他寫下了最有名的一首詩《長安古意》,詩里有贊揚、批判、不平、牢騷,還有哲理。而王勃一樣痛苦,他并不能熟悉官場,經朋友虢州司法凌季友介紹,憑借醫藥知識,王勃在虢州謀得一個參軍之職。然而,因擅殺官奴當誅,后來遇赦除名,差點丟了腦袋的王勃也因此徹底斷送了仕途。
上元二年(675年),王勃隨父南下,次年返回時,他選擇了渡海返回中原。然而,命運卻在這個時刻對他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據歷史記載,王勃在渡海途中遭遇了風急浪高的惡劣天氣,漁船顛簸不已。在這樣的情況下,王勃不幸溺水,雖然被救起,但因驚悸過度,最終在二十七歲的大好年華,英年早逝。
薛易在書中描寫了他們每個人的反應,也給出了更深的心理原因。駱賓王知道王勃去世,淚如雨下,他不確定自己哭的是王勃還是逝去的光陰。之前與王勃吵過架的楊炯也大哭了一場,他心里清楚,他哭的或許不是王勃而是一種物傷其類的悲傷,他一直自詡和王勃都是少年天才,有著相似的經歷。王勃的死對他而言是一種自戀的損傷。盧照鄰后來病情嚴重,雖然他在長安附近的太白山上遇到了藥王孫思邈,但孫思邈不久便故去,盧照鄰也未能治愈。為了治病,他嘗試服用方士制作的玄明膏,但服藥期間恰逢其父噩耗,他痛哭中把丹藥都嘔出來了,病情惡化。而后,他聽聞好友王勃的死訊,以及駱賓王入獄的消息,此時生活拮據,全憑朋友接濟的他,在東龍門山一帶繼續調養。最終他不堪忍受病痛折磨,選擇與親人訣別,投入潁水,終年四十歲。詩人的經歷在關系的脈絡下,彼此聯系,彼此反應。
《大唐詩人行》中不僅講述了詩人們的生平事跡,還通過細膩的筆觸描繪了他們的性格特點和內心世界。王維的淡泊名利,李白的豪放不羈,杜甫的憂國憂民,在這些性格符號之外,那些人與人之間真摯的情感都被一一刻畫出來。讀者仿佛能夠穿越時空,與這些偉大的詩人面對面交流。
詩人的故事必然有大唐的歷史背景做鋪墊。從貞觀之治到安史之亂,從科舉制度的興起到藩鎮割據的形成,這些歷史事件都為詩人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靈感。歷史的痕跡也深融書中,比如前文所說的王勃的遭遇,就是初唐歷史中發生的宮廷大事,像王勃這樣的人不曾得知,但深居宮中之人,卻早已清楚李唐皇室的禁忌與恐懼。這些內容的補充,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不僅能夠了解詩人的生平事跡,還能夠對詩人接下來的行為有著心理上的認知。